Friday, April 8, 2011

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潘冀(Joshua Jih Pan)

他是當今台灣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建築師之一,五十一歲便榮獲國際建築界備受敬重的榮譽: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FAIA)。

他設計的真理堂屹立於台北市各色宗教建築林立的新生南路上。入夜後,漆暗的黑幕籠罩台大校園,心焦的學生與市民一時迷惑了方向。只要仰望天際,真理堂的紅色十字架與白色星點彷彿一盞來自上天的燈塔,為迷途之人照亮回家的路。他設計的埔里基督教醫院具有最佳的耐震實力,即使面臨九二一震災也依然是病患最安心的居所。

他具有國際第一流的科技廠辦設計能力,讓台積電、聯發科技、友達光電、華碩電腦的廠房快速運作生產,新竹科學園區三分之一的廠房都出自他之手,沒有他,台灣科技競爭力是否能超美趕日,成為國際第一,將是個大問號。可以說,他是最令科技企業業主放心的建築師。

一九八一年,一個誓言不追隨流俗,堅持以理想性與專業性自行開業的三十八歲年輕建築師,從零開始,辦公室只有一位秘書與一個學生助手。二十九年後的二○一○年,他不僅堅持理念、實現夢想,事務所甚至成為全台灣最大建築師事業體,員工人數也從三人躍升到兩百人以上。

他,是台灣傑出建築師,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潘冀(Joshua Jih Pan)。





潘冀並非含著金湯匙出生,也沒有權貴家世,出身布衣的他,父親是一介公務員,母親只是家庭主婦,上有一位兄長、兩位姊姊、一位妹妹、一位弟弟。

他從師大附中、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畢業;退伍後申請獎學金赴美留學,當他的同學攻讀碩士,他卻選擇在美國建築系從大學四年級念起,寒暑假一邊修學分,一邊在事務所兼職打工;沒想到,他讀完大學與碩士時,當初一起出國留學的台灣同學有些還在念碩士。



他在美國工作十年,擔當中型建築師事務所的設計管理大任,也摸透建築的每個環節,多數台灣同學滯美不歸,他卻決定「學成下山」,回國貢獻全副功力。看似辛苦而怪異的選擇,事後證明,是一種不凡的選擇,不僅奠定了他個人扎實的基本功,也為日後台灣自信心低迷的建築產業界,開啟一線新契機。

怎麼說?三十八歲時,當他懷疑台灣建築界的流習,決心從零開始自行開業,試圖為台灣開出一條專業、不隨流俗、不走旁門左道的建築路時,周遭親友甚至岳父都擔心他會失敗而加以勸阻。

他這個嘗試沒有失敗。



他敢寫信給總統針砭時政,他勇於挑戰權威並向「民不與官鬥」的迷信說不,他追求產業界與社會進步的作為,使他每每成功將建築法規與制度推向更合理的境界。

一九九四年,五十一歲,他榮獲國際建築界重要榮譽之一,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的肯定。他得知獲獎的第一時間卻說:「送審的十件作品都是我們事務所在台灣設計的作品,這代表,台灣的建築作品也有能力跟國際平起平坐!」

他不因桂冠加冕而高調張揚,反而越加低調,力求設計與專業突破。果然,他的作品二○○一年,文化大學城區部大夏館增建工程榮獲美國紐約建築師協會年度建築設計獎;二○○五年,交通大學機車停車棚獲得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金獎;二○○六年,台北真理堂全人關懷大樓獲得美國紐約州建築師協會佳作獎;二○○八年,上海群裕辦公室更獲得美國紐約州建築師協會傑出獎和第二屆美國《商業週刊》《建築實錄》中國獎。



除了國際大獎之外,他在兩岸所獲得的設計獎項難以計數,走進位於台北市仁愛路的事務所,兩間會議室的立櫃上擺滿了各種設計獎與業主致贈的感謝狀。但他總是淡然說:「能得獎固然高興,但是,重要的不是又得了什麼獎,重要的是,我們的設計是不是能從人出發,不只考量生活在其中的人,建築與環境的關係,還要能幫業主解決問題,不應慷業主之慨只為凸顯一己的設計風格。」



這種關懷人與環境、對業主忠誠、不彰顯個人的低調態度,也促成了潘冀的事務所成功茁壯。

一九九○年代,包括DRAM、晶圓代工、TFT-LCD等台灣科技廠商,隨著科技推陳出新與市場需求而不斷加快建廠速度,非常需要一個能與國際接軌的高效率建築設計團隊協同整合,潘冀的事務所正具有獨一無二的國際專業實力;於是,從華邦電子開始,台積電、旺宏電子、友達光電、華碩電腦、聯發科技等各科技廠商紛紛採用他的設計與顧問整合服務,一邊設計一邊建廠,設計師與工程人員在工地三百六十五天待命,不眠不休,充分展現其效率、配合度與設計美學,成為科技大廠最信賴的建築師事務所。

儘管如此,潘冀在設計時總是思索建築與人的關係:「工廠的建築尺度很大,常給人呆板的觀感,又像是個冷酷的生產機器,對環境的親和力有待加強。如何突破這種傳統設計,需想盡設計的辦法來降低廠房的壓迫感,為常常待在廠房裡的員工創造一個好的空間與歸屬感,使它對外在周遭環境更親和,更貼近自然。」



現在,事務所大團隊的人數扶搖直上,還隨台灣科技大廠進軍大陸的腳步而進駐上海、廈門與天津。台灣有上千家建築師事務所,為何惟獨他獲得科技大廠信任,還能墊高門檻,稱雄科技建築領域?

台灣有數千名建築師,為何只有他能榮獲國際建築界肯定?

他的事務所擁有上百名設計師,他如何以深厚的管理能力指揮若定,讓世界上最難管理的職業──建築設計師,能成為兼顧效率與美學的設計團隊,被媒體封為「建築界的王永慶」?

他的事務所有最低的人員流動率與最佳的福利,他運用什麼樣的理念,讓這群最優秀的資深人才甘願效力?

當他一手創辦的事業不斷成長,他為何選擇「傳賢不傳子」,將事務所擴展為聯合事務所,還能持續堅持宗教奉獻與社會改革?



答案來自於他的理念與基本功。

「對的事情就去努力。事情不對,有再多誘因都不應該去做。事情對,再困難都應該

去做。」

「我覺得我沒什麼了不起的,只不過是很認真的,把來到手上的事情做好。」

潘冀輕描淡寫,彷彿武林高手,輕輕比劃兩下,勝負與高下立現。



二十九年前,他自行開業時曾說:「我自己也沒有把握,我只是單純地想知道,真正依循國外建築師做事的原則,走一條正規專業的路——純粹用建築師專業的角度做事,再加上我先前的學經歷與背景——到底做不做得通?可不可以做得開來?」



他做到了。

在台灣這講求功利、人情與關係,講求成本與利潤的商業社會中,許多人踏入社會工作、進入這流俗橫行的經濟邏輯中運轉,很難不感嘆「社會現實」與「眉角」充斥。



然而,潘冀不然。

一個充滿理想性,只想以專業成事,凡事講求合理、社會進步、不卑不亢的修正現代主義者,如何在台灣社會披荊斬棘,開出一條與國際平起平坐的成功之路?

抑制向來謙虛、低調的性格,潘冀在榮獲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肯定的十七年之後,經過出版社與筆者的數度溝通與說服之下,首度願意立於社會大眾之前,娓娓分享他的經驗。他說:「我們事務所的做法向來跟社會不太搭調。但是,或許這些年來的歷程,對社會有些正面影響,能與大家分享;如果能對社會有所啟發,也許就值得做。」

「這個社會上都是在找流行,我們剛好相反,我們訴求的是歷久彌新;一些我們想訴求的價值觀,應該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在不景氣的年代,在堅守誠實、追求理想、磨練專業、敬天愛人等普世價值觀逐漸式微的台灣社會,潘冀的人生故事提醒我們,堅持理念如黑夜裡的一柱燈塔,為鎮日奔波的迷途船隻引領方向;也別忘記築夢人生時打穩基本功的重要。

展書閱讀,你將領受他帶給我們的勇氣,有為者亦若是的夢想力與實踐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